几年前我的工作是写视频脚本,那个时候我和身边的同事就是影视飓风的粉丝,会经常在小组分享上探讨他们的视频,但那时对这个行业知之甚少,期待甚高。上份工有幸误打误撞地进入了影视制作行业,但不幸被锤打了一年又半载。尽管如此,我还是学习到了非常多的东西,所以想在此文做个分享,供对这个行业仍有兴趣的朋友参考。需要说明的是,有些内容是我在工作过程学习搜集的,所以算是一个大杂烩,如有雷同,我真不是故意的!
广告圈角色池
拍摄一支广告视频所动用的人力远远超出了入行前我的想象,很多人从上到下一层层地配合才能完成一个作品。首先,有钱的才是爷,最原始的需求都由客户(甲方爸爸)发出。传统的做法是,客户会把需求下达给各方广告公司/代理商(Agency)进行比稿,比中后才能进入下一步的制作。这两年为了节省预算,客户也开始直接对接制作公司进行比稿。比较知名的代理商就是传统的4A公司,包括奥美、李奥贝纳、BBDO等等,另外也有胜加、华与华、天与空、FF佛海佛瑞之类的创意型公司。代理商下游才是制作公司,而制作公司会统筹好导演、摄影师、后期公司、美术、道具、演员等等。
比稿(Pitch)
比稿前,一般的代理商都会给出一个制作阐述(Production Brief),让制作商知道此次项目的需求是什么,一般的阐述需要包括客户(Client)、产品(Product)、广告片的名称(Title)、语言(Language)、版本(Version)、拍摄格式(Format)、交付物料(Final Materials)、交片时间(Delivery Date)、使用范围和周期(Usage ,Period)、版权限制包含演员和音乐 (Copy Right for Talents & Music)、预算(Budget)、广告公司创意或客户对导演的风格与水平的要求、对后期公司或后期地点的要求等等。
在清楚这些需求后,制作公司需要开始准备提案。提案的Deck一般会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导演提报(Director Presenting)
一般需要提报两到三位档期、风格都合适的导演,除了要放导演简历外,还需要导演根据需求出一份导演阐述(Treatment),内容包括简易脚本概述(Introduction)、故事(Storyline)、⼈物(Characters)、摄影(Cinematography)、影调(Tone&Manner)音乐(Music)等,同时也可以放几条风格需求相关性比较高的导演作品。这部分的准备制作公司不参与,通常导演会有助理或者团队来完成,但阐述的费用是需要制作公司来承担的。
2、主创团队(Creative Team)
需要提报主要协力团队,包括摄影(Photography)、美术(Art)、造型服装(Wardrobe)、剪辑(Online)三维(CG)、作曲(Composing)、道具(Props)等,一般是放团队介绍及代表作品即可。在提报这些团队的时候,需要确定各方的档期都是可以的。
3、场景提报(Location)
如果涉及到外景拍摄,就需要制片先搜罗合适的场景进行提报。
4、其他
执行计划(Execution plan)和时间表(Timeline)。预算是每个项目重要内容之一,无论是怎样的客户都有预算的要求和限制。所以根据推荐的导演、制作规划和制作周期来制定出一份详细完整的制作预算是至关重要的。制作周期也有要求,通常客户都有上片时间的限制,所以要根据脚本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制作时间表,包括何时出分镜脚本、前制准备工作需要多少时间、何时开内部制作会议、何时开第一次制前会议(1st PPM)、何时开第二次、何时定装(妆)、何时拍摄、何时进入后期、交片等等这些都要在时间表上一一写明,以便各方面做好此次的拍摄制作工作。
导演和制作公司需要在提案交给代理商和客户后进行导演阐述,客户定好导演,确认好报价后基本就算比稿比中了,比稿比中了叫定案(Job Confirmation)。定案后需要制定制作合同,签好合同后客户预付制作首款之后就会进入到前期、中期和后期的制作流程。
制作前期(Pre-Production)
前期制作阶段是指从案子确认后到拍摄开始前的这段时间,可以很长也可以很短,看案子的规模与复杂程度。在此期间,制作公司需要将制作脚本(Shooting board)、导演阐述、灯光影调、音乐、堪景、布景、演员试镜、妆造、道具、后期等有关广告片拍摄的所有细节部分进行全面的准备工作,以寻求将广告创意呈现为广告影片的最佳方式。这是制作部最忙碌的时候,所有的准备工作都要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这个阶段的工作做得越是精细,越是能制作出高质量的广告片。有时候应客户的要求会缩短制作的周期,那么往往压缩的就是这一阶段的时间。客户最好给制作部留有足够的时间,因为有充分的准备工作时间是不增加开支而提升品质的最佳方式。
前期制作期间的工作细项比较繁杂,需要各方人员承担各自岗位需求又要和其他部门协作沟通。下面罗列些比较重要的准备工作。
1、导演部门
涉及人员:导演、副导演、导演助理
(1) 导演需要根据脚本,通过和创意人员的沟通,加入自己的想法,将原创的脚本进行细化(二次创作),作出一份可执行的分镜脚本,这个也是所有制作组人员开展工作的主要依据。
(2) 导演根据自己的分镜脚本,和制片部门、副导演、摄影师、美术沟通提出自己对广告影片的拍摄方法、影调、场景、演员、服装、化妆、发型、道具、音乐等一系列元素的要求和想法,并提供相应的影片或图片给制作组人员参考,帮助制作组人员更好的理解导演的意图和想法。
(3) 导演部门在复景后,制片与副导演需要做通告(Call Sheet)、拍摄顺序(Run Down)、拍摄手册(Production Booklet)等,通过制作部门发放到每一个部门,让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能了解拍摄进度和要求。拍摄顺序有时并非按照拍摄脚本的镜头顺序进行, 而是会将机位, 景深相同相近的镜头一起拍摄。另外儿童、动物等拍摄难度较高的镜头通常会最先拍摄, 而静物、特写及产品镜头通常会安排在最后拍摄,为确保拍摄的镜头足够用于剪辑, 每个镜头都会拍摄不止一遍,而导演也可能会多拍一些脚本中没有的镜头。如有明星参加的影片,一般根据明星的作息时间合理安排,调整拍摄顺序。
2、摄影部门
涉及人员:摄影师、灯光师
一般摄影师与导演沟通以后,按照分镜脚本和拍摄方法需要与制片部门一起勘景、而且要向导演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拍摄角度、运镜方式、影片影调),而后与灯光师一起讨论广告影片拍摄时的灯光照明方案,整合以后与灯光师共同开出器材和耗材的清单给到制片部门去落实,必要时在拍摄前1-2天在摄影助理的协助下检查器材的性能,做好充分准备。如果是搭景,还需要根据影片拍摄需要琢影片的特殊性、棚内灯光复杂等情况。前一天一般会有预打灯(Pre light),先把灯光预先布置好,拍摄当天早上就可以马上进行拍摄节省时间。
3、美术部门
涉及人员:美术指导、美术助理、服装师、化妆发型造型师、道具
(1)在视频制作中,美术指导通常是负责监督影片视觉效果的重要角色。他们的职责范围通常包括:参与构思和设计摄影及灯光等方面的视觉元素,确保视觉效果符合影片的风格和主题;监督场景设计、服装、化妆等,确保影片视觉元素的整体效果;协调与制片人、导演和其他部门的沟通,保证影片的视觉效果与整体风格相统一。美术助理一般协助美术指导进行工作。
(2)服装组:找服装面料、各种款式的成衣以及装饰给美术指导确认,可以是租赁、购买或是定做,在预算范围内保证广告影片中的服装要求。
(3) 道具组:寻找片中所需的道具、可以是租赁、购买或是制作,在美术指导的要求下去执行,在预算范围内保证广告影片对道具的需求。 道具组需要同步准备好产品、租赁等等。一些特殊的镜头比如爆炸、镜头运动、食物等等需要在拍摄前做测试。
(4) 制景组:制景人员根据美术指导给出的制景图,选取制景材料,按照设计场景的大小进行搭建。
4、制片部门
涉及人员:制片、制片助理
堪景、做预算、落实所有人员的交通、餐饮、住宿等、落实拍摄器材、办理保险等等。如果是外国导演/摄影师等,那么在到达中国时,需要制片负责安排接机、酒店入住、本地电话卡(本地通话费充值后)与手机(充电后)、导演零用金(人民币)等。在这之前,也还需要明确对方是否有助理、是否需要翻译等等。
5、选角(Casting)
每条广告影片都会涉及到演员,无论是男女老少都会在广告影片中出现,所以作为casting就负责起寻找合适广告影片演员/模特的任务。作为有一定经验的casting,手里会有一批演员资料,按要求提报即可。现在制作公司也会自己在各种平台上挖掘free模特演员等,通常来说会更便宜。选择演员要考虑和确认拍摄时间地点、肖像使用范围地区时间等。拍摄前还专门有一天叫定妆日(Fitting Day),需要演员到造型工作室就位,客户确认造型与服装。如果演员没有办法来,则应该定好身高体型相似的进行定妆。
6、重要会议
(1)创意重述要点会议(Creative Ideas Recap Meeting)
在案子确认后,导演和代理商团队需要进行一个创意重述要点会议,主要确定导演详尽理解创意要求,以明确导演创作基准。让导演与制作团队可以为第一次前期制作会议(1st PPM)准备更精准的会议材料。
(2)第一次前期制作会议(1st PPM),是代理商团队和客户过导演和制作团队准备的会议资料(主要是拍摄脚本、CG、表现参考、场景置景、影调、演员方向、服装、道具)等等。如有意见,则修改再开会讨论直到大家一致通过。
(3)制作公司与导演针对意见补充继续修改, 在最后前期制作会议(Final PPM)中,需要确认所有的项目,从导演拍摄脚本,演员,服装,场地,确认置景设计,道具等等。
总之,还需要在前期确定是否需要副导(Assistant Director)、安排分镜师创作脚本分镜(Shooting Board)、堪景(Location Recce)、演员试镜(Casting)、特效参考片、转场参考片(Special Effect Reference, Transition Reference)等等。如果影片有大量的后期特效(三维),则需要后期公司更早地参与提供参考片或做一些测试、音乐参考(Music Reference) 、美术(Art Director)准备、服装参考(Wardrobe Reference)、道具参考(Prop Reference)、场景参考(Set Design)等。准备好装拍摄素材的硬盘,并且将需求转接给DIT。前期制作阶段在这里就结束了。
拍摄日(Shooting Day)
这阶段是指从拍摄(Shooting)第一天开始到整个拍摄结束(Wrap)的这段时间,拍摄日一般不定,看项目的预算和拍摄地点的远近与多少。
1、拍摄当日,除了后期公司外(后期制片可以现场盯片),所有参与人员包括客户、代理商都应该悉数在场。在 PPM 上与客户、代理商确认过的脚本, 导演一定要把里面的镜头拍完, 可以拍多但是一定不能不拍或少拍。拍完导演满意的镜头后,应该通过三方传达给制作公司,监制或者助理再与客户/代理商进行确认。只有确认了,才能拍下一颗镜头,这也是防止后期扯皮。除此之外,在PPM中确认过的场景、演员、服装、道具、灯光参考等等都要实现,如果出现意外情况不得不换,也要第一时间告知代理商与客户进行协调。
2、制作组通告(Crew Call) 拍摄日前一天,制作组里每个人都会接到拍摄日的通告,不同的职位的人有不同的通告时间,一般是制片组(美术、道具置景等)最先到,安排好器材、餐饮、位置等等,其次是导演组监制组,客户组可以在所有的东西都setup后再到场直接盯片。每个人从导演到制作助理,司机到场务小哥都要准时到拍摄现场,一个人的迟到可能就会影响到整个拍摄的进度。
3、交通(Transportation) 拍摄当日,制片组都会安排车辆接送导演、摄影师、代理商与客户等等。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 司机必须要熟悉目的地,做到准时接送,并且做好车辆的清洁。
4、餐饮(Catering) 拍摄日的餐饮基本分为三类,一类是给代理商和客户,通常来说预算比较足,所以一般会点菜,非正餐时间也会安排零食、水果、奶茶咖啡等等。二类是给导演组和监制组,通常来说预算会稍低,而且因为赶时间,基本上速战速决,有时候也会直接吃快餐。三类是给场务、道具的盒饭,图快且便宜。
5、灵活性(Flexibility) 这阶段常常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意外发生,比如演员都走了发现还没收声或者镜头要补拍找不到人、没有计算好拍摄地距离导致用餐时间延后耽误时间、天气等等,所以通常要求制片和导演有非常高的灵活性,能够随时调整状态。
6、不同协力人员的费用结算时间不一样,比如群演就需要casting拍摄结束后结钱,所以制作组不仅应该及时请款,而且还应该及时报账,将因项目产生的所有费用列表、明细向财务提交请款计划及申报发放人员酬金。
拍摄日对我来说是最有意思的一个环节,在制作前期大家沟通多半都是线上,结果拍摄日所有人头一冒上来会有种怎么这么多人的感觉,吵吵闹闹的。不过看着脚本上的东西被演绎出来感觉还是非常不一样的,演员的表演、导演的调度、灯光师的把控都会让人很有新鲜感。
后期制作 (Post-Production)
从大部分素码拍摄素材到把母带(Master)交到客户手中, 这段时间就是后期制作(Post-Production)。后期制作包含了以下内容:
- 初剪/粗剪(Offline Editing)
这里负责的角色是剪辑师。因为现在后期设备都已经数码化了, 剪辑师会首先把素材数码化(Digitize), 然后会根据前期拍摄硬盘素材内容和脚本内容开始剪接。胶转磁(用数字技术拍摄即可不用)→ 初次调色 → 粗剪(根据分镜脚本和创意文案选取拍摄现场确定的ok take进行剪辑,音乐、字样和特效大多是临时放的)。这个时候情绪线还不一定表达得出来,但是前期结构如果对了,在精剪的时候调整即可。一般剪辑会分为客户版和导演版,但如果只有一个版本,客户容易聚焦挑毛病;有两个版本,就是做选择题,2选1即可。
- ACopy
上面剪辑出来的这版叫做A拷贝 (A Copy)。在粗剪这个阶段,只需要与代理商和客户看片子的剪接风格、故事流畅度、演员的表现方式等等。因为素材被压缩与数码化后,画面的分辨率、清晰度、颜色都会很差, 需要事先与没经验的代理商和客户解释清楚。在现阶段、音乐、音效、视觉效果与旁白也会是样本(Sample),这些都会在客户确认了粗剪后, 看精剪之前,会有录音与混音的这个步骤。作曲家(Composer)会作出一首根据画面的情节发展音乐, 录音室工程师会适当的加上一些音效。
- 调色
分为粗调和精调。粗调是把所有的素材进行最基本的校色,精调(Final TC/Telecine, Final Color Grading, Color Correction)是在客户确认过的画面上按照导演、摄影师要求进行调色,将影片的色调再做得精细。在做精调时,需要请代理商与客户到调色工作室确认影片的色调,如果客户不能到场也应该把每个镜头的单帧发给客户确认,因为精调后的素材马上就会被送到精剪,会加上特效和修图,如果客户后来对画面的色调有问题的话,精调和精剪都需要重做。
- 精剪/正式剪辑( Online Editing)
精剪部分,首先是要根据客户在看了ACopy以后所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然后将特效部分的工作合成到广告片中去。广告片画面部分的工作到此完成。优秀的剪辑师和新秀的剪辑工具,将为广告片增添许多光彩。随着电脑科技的飞速发展,现在的影视后期制作已经能把所有的想象变成画面,而后期制作中的这一阶段就是为了实现梦想。当然,越豪华的梦想,就需要越多的钱。确定了镜头序列,把画面做漂亮。特效师会根据导演提供的参考和设计图来制作效果(可以看做是视频的ps,每一帧都要修),期间会进行第二次调色来最终确定色调。如果有动画需求,还会让三维动画部门参与进来做专门的特效画面。
- 音乐 (Music)
广告片的音乐可以作曲(Compose)或选曲(Library Music)。这两者的区别是:如果作曲,广告片将拥有独一无二的音乐,而且音乐能和画面有完美的结合,但会比较贵;如果选曲(罐头音乐),在成本方面会比较经济,但别的广告片也可能会用到这个音乐。不管是选曲还是作曲,都必须要有音乐授权书,这样会避免法务上的纠纷。TVC 建议作曲,专题片建议选曲。
- 录音与混音(Voice Over Recording & Final Mix)
旁白和对白就是在这时候完成的。在旁白和对白完成以后,在音乐完成以后,音效剪辑师会为广告片配上各种不同的声音效果,至此,一条广告片的声音部分的因素就全部准备完毕了。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将以上所有元素并的各自音量调整至适合的位置,并合成在一起。
- 确认B Copy
在其它国家,客户会在正式剪辑确认后再做录音与混音,在中国与客户看 B Copy 这步骤会放在录音与混音之后,客户看的已经是成片了。如果客户有修改意见,继续修改到客户满意。客户提出意见后修改完的第二版,通常这个时候就可以交片了。
- 代理商或客户需要提供的资料
LOGO、转曲的 AI 格式文件、PSD 格式文件、字幕(因为现在字幕牵涉制版权,所以务必请代理商或客户提供字幕。
9、交片(Final Delivery)
客户认可的成片后,以合同约定的形式按时地交到客户手中,是为交片。后期制作(Post-Production)到此结束。
从业感受
广告行业很吃客户有没有预算,可惜的是这两年经济下行,导致市场/营销部投在广告上的预算越来越少,广告已经算是夕阳产业。我刚进公司的时候,经常听前辈们讲以前如何如何好,终究还是错过了这段黄金时期。
以上这些都是生产制作的标准化服务流程,但在实际执行中,情况经常会失控。我在制作公司担任执行岗位,所以只从个人角度去讲讲优劣。
这一年多也因为项目的关系,接触了国内非常一线的导演、美术、摄影师等等团队,近距离接触观察他们如何做事对我来说非常受用。不过目前话语权比较大的团队都是资历深的(难听点就是年龄大),在还不内卷的时候积累起了人脉资源和财富,很明显可以观察到比较新锐的团队基本上是听客户/代理商甚至制作公司的指挥,很难说能够真正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生存空间比较小。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祛魅的过程,很多事情能否达成都要看天时地利人和。
资深的广告人在薪酬上还是非常有竞争性的,但能到这个级别的也是少之又少,大多数人都是像我一样的牛马,所以除非非常有目标性和信念感,我个人并不推荐大家来这个行业挥霍青春。广告很吃青春饭,原因就是需要经常熬夜,前期筹备资料要熬,拍摄要熬,后期交片也要熬,总之没有不昼夜颠倒干活的时候。我比较困扰的是,大部分的熬夜基本上是无效的,如果合理制定好工作计划,做好项目管理,很多问题都可以避免。这就不得不提到前司非常混乱的管理模式,一个团队大家如何协作打配合全靠个人自觉,三天两头大小吵,我刚进司的时候惊讶于二十一世纪了还有这样的做事方式,非常不适应。很不幸团队有素质的人不多,导致我经常在室内吸二手烟,精神和身体遭受双重打击,这也是我后来产生厌恶情绪的原因之一,不想自己待在不把人当人的地方。
这个行业比较畸形的另一点还在于由于是纯纯的乙方,所以如果甲方有修改意见,很多东西都得重来,不管是配音、三维、音乐、拍摄等等任何一个环节只要改动一点,都会浪费非常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作为在中间沟通的人,真的会很心累。做得好没人夸,做错了一点事情立马就会被质疑能力,恨不得被拉出来当众鞭尸,会真的蛮心寒。我身边的同龄同事都非常优秀,陆续进来又陆续带着失望和愤懑离开,这届年轻人真惨。总之,千言和万语,入行需谨慎。